当前位置:首页 > 读书与语录 > 以终为始,让技近乎于道

以终为始,让技近乎于道

2022年12月22日 18:45:20

天气彻底凉透了,玻璃窗上已经析出了水滴,手伸出被窝开始感受到了凉意,南方的冬天已经来袭,凉风瑟瑟,五味杂陈的一年,也算是快要到头了。还清晰的记得夏天由燥热转到凉爽那个早上,上班的路上感叹气温适应的丝滑。也记得降温前最热的一天,在杭州跑山,大汗淋漓享受运动的酣畅。

冷涩令人清醒,向来不觉得窝在被子里刷手机是件愉快的事情,它只是趁着你最舒服最疲惫时,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下的,一点一点的吞噬你的时间,不管有意还是无意,流量经济之下,不小心就成为了点击量的分母,是的,我们习惯于消费他人的劳动成果,而自己的努力总归只是勉强满足个人的需求,在庞大的社会运转体系,愈发像个小人物,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。

2022-12-19_220125.jpg

转眼就走到了年的最后,这一年收获颇丰,肉眼可见的经历和成长,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,慢慢开始相信努力也是一种天赋,不管一个人背景如何不堪,成长环境多么恶劣,真正的愿意为了自己的想法不断靠近时,总是会有人给你让路,为你鼓掌。

也开始相信凡事总是有办法解决,而不是沉溺于情绪的泥淖而无法自拔,感性是人之天赋本能,理性反倒能完成一些救赎,不管是情感纠葛,还是巨大的挑战面前,总是能拆解到每天的可执行的地步,充实的日子就有太多值得分享的,倒也不妨依次来谈谈自己的体悟。

1. 以终为始

工作生活中,总是喜欢挑战的。一直享受压力之下,激发潜能的激情,稿子总会在截稿前天发出,因为会潜意识里琢磨很久,零散的思绪在脑海里盘旋,此时不管肉身是在路上,还是在洗澡,总是会有迸发出很多灵感,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,灵感总是很快就会闪过,容易忘记。零散积累的过程是痛苦的,因为对最终的呈现没有预期,保持开口的状态,结果总是不那么可控,每次惊险闯过,实在是刺激。

在压力面前,以终为始就显得尤为重要的,比如每月的总结,总是到月底前几天,开始琢磨一些感性的体悟和想法分享,由于人的记忆有就近原则,月记就变成了周记。复盘总结的习惯虽好,但是缺乏详细的计划支撑,压力没有分散,自然交付质量也是堪忧了。

要是将月总结分解到周,或者每天呢?两三千的文字的文章,一天也许就是两三百字的量,那么就变成日常可操作的层面,非常轻松就能实现目标,将灵感有节奏和规律的锁定下来,看起来悠长的一篇文章,也就变得很容易了,只是需要将它嵌入到每天的生活习惯之中,如此就有效的消解了交付的压力,将写作变成一种愉快的日常。

除了将不大的目标拆解成细小的步骤之外,在数量上轻松达到了目标。此外质量如何保证呢?向来知道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,这是我从来没有认真执行的习惯,总觉得都好不容易写出来了,舍不得删减,每次都享受激情的写完就轻松的发出来,文字的准确性,深度的表达,都无法保证,此时我们需要反馈来不断迭代内容。

本月尝试的脱口秀稿件,经过不断修改迭代,参考多方意见参考,见证一篇即兴文章,从开始的随意到最后的精彩呈现,日益感叹到每篇文章都可以视为一个可以不断成长的生命体,在努力参与修改变化过程,不断的成长直至成熟,太喜欢这种努力即可兑现的安定,不断的靠近总是能达到想要的状态。

2.技近乎道

技能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,不断修炼打磨直到接近完美,近乎道的层级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打磨,也许这也就是我们所推崇的匠人精神。

经历过山海之后,向外探寻的欲望慢慢淡去,潜下心来修炼自己的技能,反倒是件值得追求的事情,坚持练习了一年多的书法,每次看到自己的进步总是会心生欢喜,喜欢这份悠长等待,它可以是持续一生的爱好,于是我们有时间慢慢等待,一笔一画的修炼,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,一幅字一幅字的提升,散乱时间经过一个固定的技能练习而串了起来,回头再看才发现已经完成了两三百课时的书法学习,此时也不必向他人证明和炫耀,只是慢慢的积累,任其自然生长,静等花开。

喜欢这种小而美的积累,它给人以专注的踏实,不东张西望,互相攀比,也避免了过于追求效率的焦虑。如果以练习书法的逻辑,来培养其它可能的爱好和专业,我想也是完全可能的。

书籍可以一页一页的看,写作练习也可以一百字一百字的靠近,不要妄图一鸣惊人,只是分解到每天可执行层面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想必这就是道吧!

捷径需要外部的加持,如果有老师指导,我们可能快速上升到一个高度,如果有优秀的环境支撑,我们会成长的更快,网络资源已经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机会,但最终的技能提升还是得依靠自己的练习积累。

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些终身受益的习惯,无非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。保持阅读学习的习惯,早起不怠惰,坚持锻炼身体,坚持稳定的成果输出,我想这样简单的坚守,这辈子也够我们忙乎了的。

3. 消费 or 创造?

购物总是件愉快的事情,我们轻点屏幕,简单支付,物品第二天就会放在门口,太容易得到使得我们只喜欢那瞬间占有的快感,我们会很容易陷入买买买的消费陷阱,快感总是容易褪去,需要不断购买才能维持新鲜和刺激,无可厚非的购物体验,久而久之,只是一切来得太容易了,反倒失去了追求物质的欲望。

我们似乎一直在消费他人的劳动成果,爱因斯坦在《我的世界观》里写到:“我每天都会无数次意识到,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上,这些人有的尚健在,有的已故去。对于我已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一切,我必须竭尽全力做出相应的回报。我渴望过简朴的生活,常常为自己过多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深感不安”。

作为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处理,我们到底该如何回报呢?这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,社会正常运转离不开大家辛勤的劳作,努力工作尽好自己的职责是我们的本分,不过分索取和占有,不祸害他人是基本的德行,这是人在社会中正常该做的,那么对这个世界,作为个人,我们到底该有什么创造呢?

何以将创造与个人紧密的挂钩呢?临摹古人的书法作品,那终归是模仿,读书阅读也只是消费他人的思想作品,哪怕转换为读书笔记也只是二手经验,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内,也许眼下的文字体悟是我为数不多的存在证明,它是真正属于个人的创造,如果能给他人一点温暖,一点启示,那也是功德了。

依然是享受这种写作的专注和快感,眼下的屏幕可以给我无限的空间,白纸成为了我的舞台,只要我愿意,可以一直这么写下来。享受这份创造的成就感,也许是虚荣,是为了求生的印记,但不管怎样,只是简单的喜欢将想法流露指端的乐趣,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并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喜爱,那岂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?

4.到底在追求什么?

人到这个年纪,通过不断地自我观照,发现自己的价值倾向和喜好,通过观察自己日常的行为表现,兴奋点在哪里,始终逃避的场景之后,慢慢就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。苏格拉底说,人一辈子都在认识自己,这是长时间的反省和观照。同时也要分得清欲望和志向,欲望是那一团火,烧完也就完了,像短期的目标,而志向却是一辈子需要践行的路,他需要建立在对自我信念的肯定上,漫漫长路,与他人无关,需要一辈子追寻。

如果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?其实很难一下子答出来,但要问自己高光时刻,到底什么时候享受?也许是写了很久的稿子让别人看到,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让他人有所收获,哪怕是站在舞台上讲脱口秀,看着台下的人开口大笑,那些高光的时刻其实是令我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
提取一个关键词,那就是“分享”了,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给他人,对他人有所帮助也许是我的兴奋点所在。那么我的“劳动成果”是什么呢?专业课程,文字作品,他们怎么来的呢?其实就是自己求知探索出来的,享受专业探索学习的乐趣,不管是阅读和专业研究,通过自己的转换,将不知道的,难懂的要点,以说人话的方式传递出来,我想这是我的来源。

这里面的每个过程其实我都很喜欢。简单抽象出来,专注学习研究或者用心体验(学习+经历),转换成劳动成果(文字+PPT),将成果分享出去的过程(培训+表演),每个步骤都需要大量的技能练习,再回到技近乎道的修炼路径,形成完美的闭环。

想到这里就很通透了,到底在追求什么?大的层面说,传递知识和智慧,小的方面来说,通过大量的学习和经历,分享给他人,何以承载?那就是各种“写”了,于是写日记,写作文,写书,写论文,写PPT,写书等等,像练书法一样,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,我想这个过程就有意思了,总算是找到值得终身坚守的技能了。

5. 总结

愈发喜欢加西亚·马尔克斯的传记书名《活着是为了讲述》,享受这套创造的逻辑,而不是一直消费他人的劳动成果就了此一生。

Vincent  Shanghai  2022-12

文/文昌

我们常说“知道”,其实很多时候是只“知”了,但并没能做“道”。庄子说“技近乎道”,说的是技可进乎道,艺可通乎神。就是通过一种技能,你能够达到道的境界。

中国古代第一大厨,叫庖丁,他不仅会做饭,还会解牛,就是把牛皮跟肉分开,分解的骨头也是一节一节的。他的那把刀用了19年,还是新的,别人用一天那个刀都要磨一下,为什么呢?

诀窍在于 “以无厚入有间”:看上去完全没有缝隙的地方,实际上是有缝隙的。一方面,能把刀刃做到无比的薄,另一方面,能看出没有缝隙地方的缝隙。“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”这是形容技艺,也形容做人。我们今天做事,其实也是要在没缝隙的地方找缝隙,你越厚就越钝越笨,阻力就越大。最好的就是无阻力,让自己没有厚度,最后做到“提刀而立,为之踌躇满志”。

还有疑问?添加好友获取帮助,微信:lengbing6

1697772510-1692418280-duocaimohe.png


必做项目推荐:   

趣闲赚,做任务,玩游戏赚钱

爱奇艺会员,最低99元

收奖网,每天做调查

饿了么,通用20元无门槛红包

本文由猫客利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aokel.com/ystd/1160.html

标签: 成长
分享给朋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