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读书与语录 > 普通的,一样可以很有意义

普通的,一样可以很有意义

2022年07月31日 10:57:17

1.

居家隔离期间团购的红薯,因为放久了,自己发起了芽,像极了春天的花儿,想开了。索性剪开塑料瓶子,放了点清水养起来,红薯喜阳,于是又放在了楼道口的向阳处,时不时浇一浇水,最近隔离七天足不出户,上海天气又热,可苦坏了红薯,等我放出来看到它时已经有些蔫巴了,连忙补水,不到几天长势喜人,惊叹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。

当我面对思绪万千的七月,不知如何下笔,也找不到合适的题图时,它也给了我灵感,连忙选角度拍照,讲述关于它求生的故事,高大上的东西容易滋养虚荣,平凡的故事更贴近生命本来的样子,抬头太久,也需要不时低头看看脚下的路,有时我们也需要向普通的红薯学习。

2022-07-30_161904.jpg

条件允许就会发芽,不断尝试着将能量转化成新的生命,但凡给点清水,来点阳光,便会灿烂的生长,土壤干涸了,为了减少体内水分流失,等待新的机会,此时叶子会蜷缩起来,看起来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,那大概也是它求生的策略。求生的本能,让它无暇思考未来,仿佛一切都是竭尽全力地活在当下,你敢问红薯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吗?它只担心是否还有明天?

频繁隔离总归不是件好事,即使有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的豪气,但感受不到外面的阳光,见不到世界的喧哗,只是蜷缩在一个角度里,总有点三维立体的现实生活,变成了二维,过分片面了。人在悬空之时,也需要点精神能量补充自己了。何以得之?于我而言,莫过于阅读了吧!

2.

先谈谈陈年喜的《微尘》,一名普通的开矿的爆破工人,用纪实的文字描述着过往现实的经历,在开头便说道“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,从来没有沮丧过”,所谓的不幸,大概是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下,他们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,时不时会有人丧生,有人矿底下爆破来不及撤离,被石头压死的,也有割木漆的师父,因为大雨从树上掉下来,底下有砍过竹子的尖竹根,插在腿里动弹不得,也有伙伴碰到漆毒而死掉的。

除了这些现实的意外,还有生离死别,他写到,所谓母子一场,不过是她为你打开生命和前程,你揭开她身后沉默的黄土。也描述他父亲一直想盖座小庙,可最后一场狂风暴雨侵袭,导致快完工的小庙坍塌,最后父亲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人世。

或许类似陈年喜所经历的不幸,或多或少也会在现实里出现,人们为了很微薄的收入不得不到处奔波,拼命的努力着,有人不服,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投入到股市,甚至贷款炒股,到头来举家还债,生活无法自拔,更别说那些想要一夜暴富,沉溺赌博的人。

生活哪有容易的,只是我们选择了视而不见,总觉得那些不堪会有损个人的脸面,担心卑微的自尊被人看清,但现实面前所谓的自尊又算得了什么呢?我们终归还是得努力的生活着,稍微有一点不服,试图动点歪脑筋,玩点小聪明,现实迟早会给你上课的。

《微尘》过分的写实,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,但又不得不佩服,苦难之下的豁达和自在,在有今天没明天的预期之下,索性酣畅淋漓的过好当下,缺乏长远的考虑,但不妨碍他们朴素的欢乐和生活,就像那普通的红薯,努力的生活着,不知归处,也不会问归处。

3.

再说说《士兵突击》,每年都会温故下这部剧,由于看电视剧耗时比较长,隔离期间还是集中一天的时间看完了兰晓龙《士兵突击》这部小说,电视剧基本是按照原著走的,连台词都没有太大变化,阅读过程中非常容易对应影视剧的画面。不管怎么样,他也能给人一种力量,简单纯粹。

《士兵突击》描述一名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成长,个人与团队之间相互救赎的过程,对于个人而言,他信仰,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,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,那就是好好活着,完美的逻辑闭环,构建了他基本的做事原则,努力上进,但单调乏味,对个人信念的捍卫足以影响到周围的人。

三连五班的工作极其简单无聊,那就是看管输油管道,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,这种无外界环境的监管压力,也不愁吃穿的时候,人会陷入无聊和幻想之中,非常容易自我放弃,混吃等死的三连五班因为许三多到来,团队氛围开始不自洽了。许三多坚持将士兵那一套坚守到底,整理好被子叠豆腐块,清扫房间,保证军队的内务整洁,始终如一的坚守着作为士兵的基本素养。不玩牌,不看电视,只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,当班长为了打发他,提了修路的想法,他觉得有意义就开始每天铺路,最后以5块钱的成本,解决了现团长当年没有解决的问题,简单的事情,因为他自己的坚守而绽放了出来。

对于团队而言,他选择坚守钢七连的信念,不抛弃,不放弃,于是每次在危机时刻,总是能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,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着他的信仰,谈不上考验,因为他一直就这么认为的,演习时,成才被狙,他感到气愤,于是玩命的追特种兵袁朗,特种兵选拔时,又不放弃伍六一,让人动容,说他是个傻子。

至于在钢七连里,通过背军事课本,环单杠,出色的练好军事技能,一步一步成为人们眼中的尖兵,从刚开始的被人嫌弃,到被接纳,出类拔萃,颠覆人们的想法,最令人动容的是钢七连改编,他独自一人守营房半年,每天始终如一的跑步学习,成功的穿越了时间,成长为别人高不可攀的理想型。

暂且不谈,许三多现实环境里的机遇,以及真实世界是否存在这样的人,但有些力量还是等学习到的,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,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判断,真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,其它方面不可控的方面,那选择不管,有点斯多葛哲学的味道,他能最大程度的释放个人的能量。

你要问许三多去往何处,他大概是缺乏这样的规划和思考能力,因为在部队里选择不多,当他沉浸在事情本身,那么这个过程构建的自我倾向,会在大原则方面帮他做出选择,可能会很伤感,周围人的离去,但他不会纠结,因为事情有他本来的样子。

4.

向来以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我们无法亲身经历所有,可以通过阅读的二手经验拓宽自我的认知,时间长了人会掉入阅读的陷阱,它可以是探索未知的方式,也可能是现实世界的避难所,无法自拔,甚至会因此看轻那些成天忙忙碌碌,疲于拼命的人,总以思考得当,处理有方,可以省却很多不必要的损耗,回头再看也许是我肤浅了。

读野中郁次郎《创造知识的企业:领先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》,找到了古人说的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以及“人情练达即文章,世事洞明皆学问”,另外一种解释。

按照纸上和躬行来说,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,隐性知识无法明说,依靠主观经验积累而来,比如书法,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写了,但真正的技能掌握只有自己练习才能感知得到,那属于经验的部分是无法传递的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悟”,而显性知识呢?大概就是说我们能总结出来,可以看到的。

书里有很多理念佐证知识创造过程的方式,也符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,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经济,具体就不再细说,还是分享下知识创造的三个特征:

第一,要表达难以表达的事情,更依赖于比喻性语言和象征性手法;

第二,要传播知识,个人的知识必须与他人分享;

第三,新知识往往诞生于模糊和冗余之中。

如果以浅显易懂的语言,将知道但是无法描述的东西转化出来,也是种知识的创造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的部分,如果清晰的表述出来,那么就相当于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,本身就是种创造。那么我们眼下的写作,将个人的经验理解用文字表述出来,本身也是种创造,并非数理化那一套就是知识,个人经验也是知识,这对于他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,于是心安理得的写下来,而不会过多考虑是不是专业相关的知识了。

此外就是知识传播,这个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,如果你能将知道的告诉别人,节约了别人的时间成本,让他人少走弯路,对于整体社会而言,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,因为某种程度上是节约了社会资源,对于个人而言,也是为了更好的存在。

5.

如果你要问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想法,严肃的说,我也说不上来,能说出来想法的,也不过是加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不确幸,反倒相信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的部分才是真相,因为文字图像表达,终于有它的局限性,离开了人体本身,只有失去他本身的温度。

于是我们总要找到合理化的证据和说法,来不断完善对自我的理解,我们一辈子都在了解自己,外界真的只是一面镜子,大概只有通过与外界的交互,反观自己的存在,才知道自己的喜好和心情,这对于现实的进步是有价值,如果只是简单的看几本书,写点小日记,不能通过事情来磨自己,看自己,终究是活得过分单薄了。

红薯还会一直生长,谈不上枝繁叶茂,哪怕只是活着,我相信它也会一直长下去。

Vincent  shanghai  July

文/文昌

还有疑问?添加好友获取帮助,微信:lengbing6

1697772510-1692418280-duocaimohe.png


必做项目推荐:   

趣闲赚,做任务,玩游戏赚钱

爱奇艺会员,最低99元

收奖网,每天做调查

饿了么,通用20元无门槛红包

本文由猫客利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aokel.com/ystd/710.html

分享给朋友: